-
淄博工业效益稳中向好 招商引资注入强劲动能
今年以来,淄博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在复杂环境中展现出较强韧性,主要效益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招商引资成果持续转化为发展动力。尽管受基数效应和外部环境影响增速环比小幅回落,但收入、利税、利润三项核心数据同比增幅均超疫情前水平,凸显产业结构调整成效。 一、工业运行质量持续提升 1-6月淄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600亿元,利税总额接近640亿元,利润规模超390亿元,三项指标同比增幅分别达8.4%、11.9%和15.9%。与历史同期相比,收入增速较去年提升10个百分点,利润增速提升幅度达12个百分点,显示实体经济复苏基础不断夯实。 二、新动能培育成效显现 化工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等主导产业贡献率合计超六成,其中高端化工产业集群收入增速达14.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新能源产业利税同比增长23%,成为增长最快领域。 三、发展韧性经受压力测试 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6月单月增速较前五月呈现合理回调,收入、利税、利润环比增幅分别收窄1.9、3和4.1个百分点。但横向对比,淄博工业增速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在省内保持前三的位次。 四、创新驱动特征更加突出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2.7%,高新技术产业利润占比首次突破40%。通过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能耗强度同比下降5.6%,单位产值税收贡献提高0.8个百分点。 五、招商引资强化发展后劲 新落地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58%,其中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7个。外资企业利润增速达28%,显著高于内资企业,显示开放型经济活力增强。预计下半年随着新项目产能释放,工业增速将呈现前低后稳态势。
2025-08-27
-
淄博市创新跨境电商生态助力招商引资提质增效
淄博市近年来将培育外贸新业态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构建跨境电商全产业链服务体系、优化中小微企业出海路径、强化金融配套支持等举措,有效提升了对外开放水平。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当地重点引进跨境电商产业链关键环节项目,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国际贸易新格局。 一、打造跨境电商产业集群生态 淄博市高标准规划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引进智能仓储物流、数字营销等配套服务商。周村区建成集商品展示、人才培训、孵化加速于一体的跨境电商产业园,吸引多家知名平台服务商入驻。张店区重点发展工业品垂直电商平台,推动当地化工、建材等优势产业通过数字化渠道拓展国际市场。 二、构建中小微企业出海服务体系 针对传统外贸企业转型需求,淄博市搭建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整合报关报检、国际支付等全流程服务功能。临淄区设立跨境电商孵化中心,为初创企业提供选品指导、运营培训等支持。淄川区建立"产业带+跨境电商"合作机制,组织当地纺织企业对接国际B2B平台。 三、强化外贸金融服务支撑 淄博市运用省级外贸风险补偿政策,为出口企业提供信用保险、融资担保等综合服务。高新区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使用海外仓的企业给予仓储费用补贴。桓台县创新"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帮助出口企业解决备货资金压力。 四、深化国际市场开拓行动 淄博市组织企业参加国际知名展会,在重点海外市场举办经贸对接活动。博山区建立跨境电商品牌培育库,指导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和产品认证。沂源县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推动特色农产品通过线上渠道进入国际市场。 五、完善跨境物流基础设施 淄博市加快国际陆港建设,开通至主要港口的货运专线。经开区建设智能化保税仓,实现跨境电商零售进口业务规模化运营。高青县完善县镇村三级物流体系,降低农村电商企业跨境配送成本。 通过系统化推进外贸新业态发展,淄博市已形成传统贸易与跨境电商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下一步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重点培育本土跨境电商龙头企业,推动更多"淄博制造"通过数字化渠道走向全球市场。
2025-08-27
-
淄博高新区:国际合作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升级
在山东省淄博市高新区的招商引资战略推动下,当地骨干企业山东特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近日与德国知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施密茨公司达成重要合作意向。此次合作标志着淄博市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在国际化进程中取得新突破,双方将围绕汽车轴头螺母等关键部件展开深度协作,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国际合作助推产业升级 作为淄博市高端制造标杆企业,山东特种工业集团近年来持续深化全球产业链布局。此次与德国企业的技术对接,重点聚焦汽车配套产品的精密制造标准。施密茨公司代表实地考察了企业的智能化生产线和检测中心,对产品公差控制、材料热处理等关键技术指标给予高度评价。双方约定将建立定期技术交流机制,共同提升产品在欧盟市场的竞争力。 二、创新驱动培育核心优势 该集团依托军工技术转化优势,在民用汽车零部件领域已形成独特技术路径。其自主研发的轴头螺母产品采用特殊合金材料和复合加工工艺,在抗疲劳强度和耐腐蚀性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通过与施密茨等跨国企业的合作,企业不仅优化了生产管理体系,更引入了德国汽车工业的VDA6.3质量标准,使产品良品率提升显著。 三、市场拓展实现双向赋能 此次合作涉及的三款产品将配套欧洲主流车型,预计年出口规模可观。淄博市工信部门表示,这种"技术引进+产能输出"的模式,既满足了外方对供应链稳定性的需求,也帮助本土企业打通了进入国际 Tier1 供应商体系的通道。集团在法兰克福设立的欧洲办事处已开始前期市场调研,为后续扩大合作品类奠定基础。 四、产业集群效应持续显现 淄博高新区正围绕此次合作完善汽车零部件产业生态,目前已聚集相关配套企业数十家。园区通过建设共享实验室、组织国际标准培训等措施,助力企业缩短产品认证周期。业内人士指出,此类中外合作将加速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向高附加值环节攀升,对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具有示范意义。
2025-08-27
-
淄博创新村级审计机制助力乡村治理与招商引资
淄博市通过全国首个地市级村级审计政府规章,以制度创新规范基层治理,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法治保障,同时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招商引资。该《办法》的出台填补了村级审计领域的制度空白,标志着淄博在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迈出关键一步。 一、制度创新破解基层监督难题 淄博市聚焦村级财务监管薄弱环节,通过立法形式明确审计依据、职责权限和操作流程。该规章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和居委会,重点针对集体资产资源管理、工程项目招投标、惠民政策落实等高风险领域,建立常态化审计机制。此举有效解决以往基层审计标准不统 一、程序不规范等问题,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可借鉴的治理方案。 二、审计内容覆盖乡村治理全链条 规章细化七大类审计事项:集体"三资"管理、土地征收补偿、扶贫资金使用、村级债务化解、干部经济责任、民生项目绩效以及村务公开执行情况。特别规定对重大投资决策实行"必审制",要求审计结果与村"两委"换届考核直接挂钩,强化审计结果运用刚性约束。 三、构建三级联动监督体系 淄博市整合市县乡三级审计资源,建立专业化村级审计人才库,推行"交叉审计""提级审计"等创新模式。配套开发智慧审计平台,实现村级财务数据实时监测,对异常交易自动预警。通过定期轮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确保五年内实现审计全覆盖。 四、法治化营商环境助推乡村振兴 该制度显著提升基层治理透明度,2023年淄博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成交金额同比增长显著。清晰的审计规范降低企业投资村级项目风险,吸引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参与乡村产业合作。审计结果作为信用评价依据,纳入招商引资项目评审体系。 五、经验复制推广价值获多方关注 农业农村领域专家指出,淄博模式首次实现村级审计从临时性检查向制度化监管转变。多地调研团赴淄博学习制度设计经验,部分省份已启动类似立法调研。国家审计署相关报告认为,该实践为完善乡村监督体系提供重要参考样本。 淄博市将持续完善审计结果公示、整改问责、容错纠错等配套机制,推动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司法监督形成合力,打造基层公权力规范运行的"淄博样板"。
2025-08-27
-
临淄区多措并举助推双20强企业高质量发展
临淄区近年来围绕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人才培育等组合拳,重点支持双20强骨干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一系列举措旨在构建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创新平台建设与科技专项扶持 临淄区对获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的企业给予梯度奖励,最高补助达百万元。针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企业,配套资金比例提升至上级拨款的50%,有效降低研发成本。2023年全区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数量同比增长40%,科技创新指标居全市前列。 二、引导企业对接国际高端创新资源 设立专项补贴鼓励工业20强企业与麦肯锡等国际咨询机构合作,重点支持战略规划与流程再造项目。某化工龙头企业通过国际智库指导完成智能化改造,生产效率提升25%。临淄区还建立跨国技术转移中心,累计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十余项。 三、实施企业家能力提升长效工程 依托人才发展资金启动"菁英计划",分批次组织双20强企业高管赴国内外标杆企业研修。课程涵盖数字化转型、碳中和战略等前沿领域,每年培训超200人次。同步建立企业家智库,促进区内企业经验共享与协同创新。 四、构建全周期产业服务体系 成立由多部门组成的企业服务专班,在项目审批、用地保障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2024年为重点企业协调解决供应链配套等问题60余项,助力3家企业入围省级"链主"企业名单。定期举办银企对接会,创新知识产权质押等融资模式。 五、优化梯度培育机制 建立双20强企业动态评价体系,将研发投入强度等指标纳入考核。对成长性突出的企业给予阶段性奖励,推动形成"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目前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政策实施前增长1.8倍。 临淄区通过系统性政策供给,已形成从创新孵化到国际拓展的产业支持闭环。最新统计显示,双20强企业贡献了全区规上工业产值的68%,成为驱动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引擎。
2025-08-27
-
张店打造鲁中物流枢纽 传化金泰引领产业升级
淄博市张店区通过招商引资与产业布局优化,加速推进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以传化金泰公路港为核心载体,整合分散物流资源,构建高效集约的区域物流枢纽。政策引导与重点项目双轮驱动,为鲁中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顶层设计推动产业集聚 张店区出台专项方案,明确物流企业外迁与园区化发展路径。针对主城区南部区域物流企业分散、用地低效等问题,实施为期两年的搬迁计划,引导企业向传化金泰公路港等规划园区集中。同步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10个职能部门与5个镇办形成任务清单,通过定期调度确保政策落地。 二、重点项目强化枢纽功能 传化金泰公路港作为市级重点工程,累计获得产业扶持资金超3000万元,其多式联运、智能仓储等功能显著提升区域物流效率。乐物网电子商务物流港等4个配套项目同步推进,形成覆盖干线运输、城乡配送、电商物流的完整生态链。园区内标准化设施占比达80%,较传统模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约15%。 三、技术创新驱动智慧转型 张店区引入物联网技术构建物流大数据平台,实现全区货运车辆动态监控与智能配载。传化金泰公路港配备自动化分拣系统,日均处理量提升至传统仓库的3倍。政策鼓励企业应用新能源车辆,目前园区电动货车比例已达30%,年减排二氧化碳超万吨。 四、区域协同释放经济活力 通过整合淄博区位优势与胶济铁路、青银高速等交通网络,张店区已形成辐射济南、潍坊等城市的6小时配送圈。物流业升级带动制造业、商贸业联动发展,2023年全区社会物流总额同比增长12%,新增就业岗位超2000个。未来将深化与青岛港、烟台港合作,拓展海铁联运通道,进一步巩固鲁中旱码头战略地位。
2025-08-27
-
淄博市张店区多维发力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
淄博市张店区近年来以招商引资为抓手,积极引入绿色低碳产业项目,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双轮驱动,推动工业、建筑、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加速区域经济向绿色化转型。目前,全区已形成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产业体系,节能技术应用覆盖率显著提升,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 一、工业领域循环化改造成效显著 张店区设立专项财政资金支持工业园区绿色升级,重点推进能源梯级利用与废弃物资源化项目。某化工园区通过改造蒸汽管网系统,年节约标煤超万吨;另一产业园建成光伏发电设施,清洁能源占比提升至30%。全区累计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形成“废水零排放”“固废再生利用”等典型案例。 二、建筑节能全链条监管体系完善 针对墙体保温材料生产与施工环节,张店区建立“标准宣贯+飞行检查+信用惩戒”机制。2023年开展的专项治理行动中,发现并整改材料导热系数不达标等问题,工程验收合格率同比提高。推广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节能设计标准。 三、公共机构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通过能效对标与低碳主题活动,张店区行政中心等机构率先完成LED照明改造、空调系统智能化升级。2023年数据显示,公共机构能源消费总量增速控制在1%以内,节能器具采购占比达90%。试点单位探索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为全社会减排提供经验。 四、新能源基础设施加速布局 张店区建成充电桩等配套设施,新能源公交车占比突破60%。某物流园区投用氢燃料电池车辆,年减碳量相当于植树造林。区域能源大数据平台投入运营,实现重点企业能耗实时监测与预警。 五、绿色消费理念深度普及 开展“碳积分”兑换活动,覆盖商超、社区等场景。2023年绿色产品销售额增长,废旧物资回收体系服务居民。中小学校开设生态教育课程,公众低碳出行比例持续上升。 张店区通过系统性部署,将绿色理念融入城市规划、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各环节,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探索出可复制的绿色发展路径。下一步将持续优化政策工具箱,强化技术创新支撑,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2025-08-27
-
唐坊镇渔具制造产业园打造全球渔具产业新高地
作为全国三大渔具生产基地之一,唐坊镇通过招商引资启动渔具制造产业园建设,计划分三阶段构建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集群。项目总投资2000万美元,拟吸引股权投资1500万美元,依托“中国渔具之乡”产业基础,重点发展高端渔具及配件制造,目前已吸引多家龙头企业入驻。 一、产业基础与区位优势 唐坊镇2013年获评“中国渔具之乡”,渔具产业历史积淀深厚。园区占地150亩,地处环渤海经济圈腹地,交通网络覆盖京津冀核心城市群。当地已形成碳素鱼竿、高端钓具等细分领域产业链,军增、新奇达等企业年产能超400万支,产品远销海外市场。 二、三阶段发展规划实施路径 1. 环境优化期:完善园区标准化厂房、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制定专项产业扶持政策,建立检验检测中心与技术创新联盟。 2. 规模扩张期:通过产业链招商补强模具开发、复合材料等关键环节,推动银铃、华兴等企业建设智能生产线,形成年产千万级渔具的制造能力。 3. 品牌提升期:组建产业研究院攻关纳米材料应用技术,注册区域公共品牌,筹建国际垂钓赛事永久基地。 三、核心竞争优势分析 园区具备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碳纤维原料供应半径不超过50公里。现有企业年研发投入占比达5%,持有渔具类专利超200项。地方政府提供土地出让金减免、出口退税等政策包,设立专项发展基金支持技术改造。 四、市场前景与投资价值 全球渔具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高端产品年需求增幅达8%。园区企业已与欧美专业渠道建立长期合作,跨境电商销售额年均增长35%。新建项目可共享现有检测认证、海外仓等配套资源,投资回收周期预计3-5年。 五、可持续发展保障措施 建立环保集中处理中心实现废水零排放,推广光伏屋顶等绿色能源应用。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定向培养班,年输送技术人才300人。定期举办产业峰会,推动行业标准制定与国际产能合作。
2025-08-26
-
临淄区聚焦四个着力点 驱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临淄区正以培育大企业、新上大项目、优化发展布局、实施创新驱动为重要抓手,全面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等举措,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聚力企业培育,夯实发展根基。临淄区将大企业培育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支撑,通过引导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实现上市融资,鼓励优势企业开展战略重组,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施强强联合,着力打造一批支撑区域发展的领军企业。围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该区积极推动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优化产品结构,拓展市场空间,力争形成梯次发展的企业集群,为区域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坚实保障。 二、聚焦项目引领,增强发展动能。临淄区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围绕确定的12条创新产业链,系统策划、储备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好项目和大项目。通过建立健全项目推进机制,强化要素保障,优化服务流程,推动重点项目顺利实施。目前,已筛选出总投资数百亿元的重点项目,这些项目的落地建设将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为临淄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优化空间布局,提升承载能力。临淄区以齐鲁化工区“一区四园”布局为依托,加快推进产业园扩容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通过采用PPP融资模式,加大对齐鲁化工区、临淄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交通、能源、环保等配套设施,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该区注重园区差异化发展,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促进产业集群化、特色化发展,打造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产业发展平台。 四、深化创新驱动,激活内生动力。临淄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高水平科研机构,培育创新型人才队伍。该区力争新增一批省、市级科研机构,不断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2025-08-26
-
淄博临淄创新三种模式 推动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
淄博临淄区立足产业基础,以创新驱动循环经济发展,通过构建企业、产业、园区三级循环模式,优化招商引资环境,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产业竞争力提升,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企业循环式生产:打造资源利用闭环体系。临淄区引导企业建立“资源高效利用-产品绿色生产-废弃物循环再生”的发展路径,推动重点行业实现废物减量与资源化。英科环保聚焦废旧塑料回收利用,2023年通过智能化分拣与裂解技术升级,实现废旧塑料年处理能力的稳定提升,将回收料转化为高附加值再生产品;鲁恒建材等企业2022年建成固废综合利用生产线,对粉煤灰、矿渣等工业固体废弃物进行规模化处理,年综合利用量超数百万吨,生产新型建材产品;隆邦化工于2024年引入工业废气回收利用技术,通过气体净化与成分提取工艺,实现废气中有用成分的资源化,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创造经济效益。 二、产业循环式组合:构建协同发展产业链条。临淄区以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形成循环共生的产业生态。2022年,该区启动循环产业链培育计划,从精细化工、稀土新材料等产业中筛选出碳四深加工、稀土元素回收等13条子链,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促进企业间物料互供、能源共享。例如,在精细化工领域,推动上游企业产生的副产物作为下游企业的生产原料,实现产业链内废物“零排放”;在稀土新材料产业,建立稀土废料回收体系,将废弃稀土产品经处理后重新用于新材料生产,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 三、园区循环式改造:推进绿色低碳园区建设。临淄区加快齐鲁产业园、金山产业园等重点园区的循环化改造,2023年以来,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园区内资源高效循环。在土地利用方面,推行“标准地”出让与厂房多层建设,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在废物交换方面,搭建园区废物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企业间废渣、废水等废物的跨企业利用;在能量梯级利用方面,建设园区集中供热与余热回收系统,将高品位能源用于生产、低品位能源用于供暖,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在废水循环方面,实施园区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提高中水回用率,减少新鲜水取用量。 四、循环经济发展成效显著:通过三种模式创新,临淄区循环经济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近年来,区域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均保持较高水平,绿色低碳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循环经济模式的推广也优化了招商引资环境,吸引更多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类项目落地,形成“绿色发展-项目集聚-效益提升”的良性循环。下一步,临淄区将继续深化循环经济模式创新,加强技术研发与政策支持,推动循环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
2025-08-25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